警惕!春天腦卒中突襲更要命,中風這些常識不能忘發表時間:2023-03-14 09:26作者:青松康護 最近的氣溫,似乎有些跌宕起伏,在暖和了一周左右后,突然又迎來了降雨及降溫,真是符合春季“乍暖還寒”的特點。同時,也引發了另外一個現象,醫院腦卒中患者增多。 我們都知道冬季是腦卒中高發季節,現在已入春季,氣溫回暖,感覺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應該較小,于是開始放松戒備。但其實春季發生腦卒中的風險不容小覷,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被“偷襲”。 因為血管除了怕冷,更怕溫差,氣溫變化容易引起血壓波動。每年春季氣溫變化都會較大,尤其是北方地區,如果氣溫突然下降較多,或早晚溫差較大時,急性腦卒中患者就會大幅度增加。 尤其是老年人群要特別注意,在氣溫發生變化時身體來不及調整,血管發生強烈痙攣,血流速度加快,血管破裂就容易變成腦出血,癥狀表現為起病突然、病情急、腦出血量大或腦梗塞面積大。 1.癥狀突然發生。 2.身體一側或雙側上肢、下肢出現無力、麻木、沉重或癱瘓。 3.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。 4.雙眼向一側凝視。 5.單眼或雙眼突然視力喪失或模糊。 6.發音不清、語言表達困難或理解困難,飲水嗆咳。 7.頭暈目眩、失去平衡,或步態不穩,或意外摔倒。 8.突然出現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、嘔吐。
突發腦卒中(中風)如何及時救治? 腦卒中急救: 注意:千萬別拖著,別想著等等再看。 第一時間撥打120,尤其是遇到突發狀況,不要想著先去找人商量一下、咨詢一下,或等會看看會不會好轉,這都是在浪費寶貴時間。在沒有確診之前,去醫院是最穩妥的做法。 如果是突然發病,不太建議用私家車自行就醫,因為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或路況不佳,我們自己是很難及時處理。 在等待救護車的時候,不要隨意挪動患者,不要搖晃。記住病人發病時間,可以讓病人平躺,頭轉向一側(避免發生嘔吐導致窒息),清除口鼻內的異物保證患者呼吸通暢,不亂喂藥物、食物、水。(如果老年人有假牙最好取出,避免氣道阻塞) 腦卒中治療: 腦卒中患者去到醫院會進行病史采集和身體檢查,進行專業評估,通過相關檢查來確定病因病情。頭顱CT確定是出血性梗死還是缺血性梗死;頭顱MRI確定腦梗死具體位置及面積大??;超聲檢查可查看動脈硬化及粥樣斑塊情況;心電圖查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危險因素;CT血管成像或腦血管造影查看頭頸部血管是否存在閉塞或狹窄;以及其他相關實驗室檢驗,及時發現危險因素。 腦卒中治療手段包括靜脈溶栓治療,神經血管介入手術治療,藥物治療(抗栓、調脂、活血、改善側支循環、營養神經),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標,早期康復鍛煉等。 救治之后,康復訓練要跟上 腦卒中患者結束救治出院是不是就沒事了呢? 并不是,其實治療還遠沒結束,很多腦卒中患者即使及時獲得了治療,但仍舊面臨很多健康風險,比如殘疾、語言障礙、認知改變以及二次復發等,而且復發率很高,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響。 在我們過往與服務的客戶溝通中發現,他們其實有很多痛點和需求:包括擔心治療后恢復不好,造成偏癱后遺癥,擔心發生跌倒、重復入院、出現并發癥等。 所以,康復訓練對于腦卒中患者其實是非常重要的,早期、持續、正確的康復訓練,可有效預防并發癥,最大限度減輕功能殘疾,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部分甚至全部喪失的功能,恢復正常生活及社交。 一般卒中發病后24小時便可以開始康復訓練了,康復內容包括肢體功能訓練、語言訓練、生活活動訓練、認知訓練、心理康復訓練等。 注意事項:要聽從專業醫師或康復師的建議和指導,避免因自行操作不當造成患者二次傷害;康復周期非隨意安排,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而定,嚴重的可能需要長期進行康復,以保證功能改善或延緩病情。 青松案例 林奶奶,73歲,腦梗塞 服務前的身體狀況: 病史:高血壓20余年,反復腦梗4次,6年有余。 癥狀:腦梗后至右側肢體偏癱,右側上肢抬起和伸直困難右手伸展困難、肩關節活動范圍前屈0~120度、右下肢屈曲活動受限、足內翻,坐位平穩、立位平衡差、無法站立、神智清醒、言語不清、耳背、認知功能障礙。 患者主要由女兒負責照顧,照顧時長3年,患者得病后情緒時常不穩定,對照護者不耐煩,照護者因長期陪伴下心理負擔過重,表現出抑郁、焦慮等心理障礙行為,家庭關系緊張。 青松康護服務后改善: 3個月后:患者可自主在床上翻身,在輕微輔助下坐起,認知功能衰退延緩,語言與交流能力增強,誤吸及嗆咳現象減少;照護者降低了照顧時間,心理壓力逐漸舒緩,可參與日常社交活動。 6個月后:患者可借助輔具可獨立進食,借助輔具可以站立,能夠自行坐起,向站立位轉移,借助輔具可以步行;能夠進行溝通,照護者僅需提供日常輔助照顧。 12個月后:患者能夠獨立完成穿衣,能夠獨立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活動(如刷牙洗臉梳頭等)。家庭關系相處融洽,照護者恢復上崗工作,定期關心患者生活信息即可。 |